考古盲盒,是博物館文創(chuàng)“新寵”,人們把“文物帶回家”,玩得不亦樂乎。“探秘黃河流域博物館考古盲盒”,12月3日入駐山西博物院,黃河流域9省博物館的“寶物”藏于盲盒里,拿到手的是陶器、玉器還是青銅器、金器?好奇心已經(jīng)蠢蠢欲動了吧。
山西博物院文創(chuàng)發(fā)展部張磊介紹,今年4月,黃河流域9省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負責人,開了個“碰頭會”,希望共同開發(fā)、打造能夠更好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探秘黃河流域博物館考古盲盒”誕生了。院藏的哪件“失傳的寶物”放在盲盒里?9個博物館一致商定,選擇黃河文明有代表性的文物,材質(zhì)和年代都有差別,能讓大眾看到黃河流域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
山西博物院選定的文物,是火遍全網(wǎng)的“憤怒的小鳥”鸮卣。鸮卣,為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盛酒器,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huán)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該器物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得到一眾網(wǎng)友的喜愛。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孕育了燦爛的古華夏文明,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下了壯麗的篇章。盲盒里,各省選定的文物,是黃河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青海省博物館舞蹈紋彩陶盆、四川博物院西周牛首耳銅罍、甘肅省博物館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鎏金銅牛、內(nèi)蒙古博物院單于和親瓦當、陜西歷史博物館皇后之璽、河南博物院武則天金簡、山東博物館蛋殼黑陶杯。
打開盲盒,拿起精巧的考古鏟,鏟動土塊,土壤點點掉落,細細掃去浮塵,“寶物”現(xiàn)出真容——咦,這是來自黃河的哪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