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旅游

天龍昂首 西山疊翠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王清茗 2023年12月29日 09:29

  天龍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沒有天龍佛首的回歸,那一尊尊無首佛像,將是太原人心頭永遠的遺憾,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和民族的痛苦。好在,百年后飛龍在天,看見了滄桑巨變、盛世繁華,如今的天龍山,車水馬龍,游客絡繹不絕。因為佛首而黯淡的天龍山,又因佛首而繁華的天龍山,幾乎就是太原2500多年建城史幾度沉浮的縮影,如同攀爬天龍山蜿蜒起伏的公路一般,需要用歷史和文化的大視野看待跌宕起伏的過往和波瀾壯闊的現(xiàn)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p>

  北魏永安三年(530),因為朝廷爭斗和太原王爾朱榮的身敗名裂,一代梟雄高歡獲得了北方六鎮(zhèn)的軍政大權。隨后,他就是哼著這首現(xiàn)在依然耳熟能詳?shù)拿裰{,攜帶蒙古草原的漫天黃沙趕往晉陽城,接管爾朱榮的地盤。他要將太原打造為北朝霸府,遙控指揮東魏朝廷,并以此為根基“重懸日月”,實現(xiàn)他一統(tǒng)中原的夢想。

  這是一個充滿戰(zhàn)爭和血腥的年代。以拓跋鮮卑所建的北魏為標志,在200多年漫長的時光里,北方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刀鋒林立,家庭、族人甚至政權,在朝夕之間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漢朝時,南匈奴南遷依附漢廷,在經(jīng)歷了數(shù)代更迭、與漢文化相互融合后,至北魏,逐漸分裂為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胡人部落,逐漸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野心,開始相互間的傾軋和對漢民族政權的覬覦,最終導致漢族北方政權的崩潰和南北朝對立的局面。

  高歡便是其中之一。他有馬背民族的彪悍瘋狂,可以策馬馳騁縱橫黃河兩岸,揚鞭指向赤地千里,但又吸收了中原民族的文化教養(yǎng),有著雄才治世、聞歌垂淚的雙重性格。來到晉陽城后,高歡一方面勤儉執(zhí)政、任人唯賢,有整治亂世的決心和勇氣,另一方面,他在晉陽城周邊走訪山靈水秀之處,逃離官場和戰(zhàn)亂,尋覓心靈安放之所。

  作為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卻對戰(zhàn)爭反省,這是北朝政權統(tǒng)治者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有的人生逢亂世,無力改變社會和現(xiàn)狀,轉(zhuǎn)而尋找精神的遐想、靈魂的慰藉,并非消極遁世,而是不得已為之。

  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達到了東傳以來的頂峰。曇曜在大同的云岡造像直接影響到了高歡,天龍山也就迎來了它藝術發(fā)展史上關鍵一人。東峰、西峰、香爐峰和柳跖溝,構(gòu)成了天龍山的主體。因為大山阻隔,這里便成了世外桃源,潺潺流水,山花爛漫。

  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高歡欣喜異常,這里沒有紅塵萬丈,沒有馬蹄聲碎,只有鳥鳴深澗的清凈安寧。明嘉靖年間的《太原縣志》記載:“此山松柏青翠,林木蔥茂,既有天然之生成,復有人工之修飾。勝境之佳,在環(huán)省諸山中實屬罕見?!?/p>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電光火石打破了這里的寧靜,天龍山首座佛像露出他慈悲的面容。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天龍山石窟指的是東、西峰之間,南坡600米走廊上25間洞窟的500余尊佛像,以及包括藻井、壁畫、飛天人物在內(nèi)的1144幅畫像。天龍山佛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佛像眉目神態(tài)還是體型舉止,包括飛天壁畫的柔美線條、巧奪天工的藻井營造,都顯現(xiàn)出那個時代高超的藝術造詣,成為中原石刻藝術的典范和代表。

  此后700年間,歷經(jīng)北齊、隋、唐、明,歷朝歷代的工匠們以虔誠心態(tài)完成了一座座傳世精美藝術品?,F(xiàn)代人在這里可以看到歷史的切片和沉淀,當佛造像隨著時代推移而逐漸豐滿、栩栩如生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他們早已與太原西山融為一體。

  西山是一個廣義概念,天龍山外,馬鳴山、懸甕山、龍山、蒙山、太山、廟前山、崛山圍山、耄仁山、暮云山,依次向北巍峨起伏,都屬于太原西山范疇。當然,除了聲名鵲起的天龍山石窟外,蒙山石窟、龍山石窟以及姑姑洞石窟、石門寺石窟、瓦窯村石窟、懸甕寺石窟,或者再稍微遠些的交城縣嶺底石窟、文水峪口村石窟構(gòu)成了整個西山石窟群,其中蒙山大佛、童子寺大佛等摩崖石刻早已蜚聲海內(nèi)外。

  視野不能局限于天龍山一景一地,還得投向疊翠生煙的莽莽西山,在呂梁山麓雄渾厚重中尋找滌蕩塵埃的心靈慰藉。西山寺院大多數(shù)都隱藏在西山的密林深處,即便歷經(jīng)戰(zhàn)火風霜,留存到現(xiàn)在的西山寺院仍極其可觀。從清徐香巖寺開始,途經(jīng)蒙山開化寺、太山龍泉寺,西至童子寺、狼虎寺,北至多福寺、耄仁寺和陽曲不二寺。這還僅僅是進入縣級以上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尚不包括散落在西山深處各個村莊,規(guī)模不等、大小不一的觀音殿、龍王廟等。

  同西方宗教建筑在繁華鬧市修建地標不同,曲徑通幽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美學。中國的寺院大多建造在深山幽谷中,即便是道教,也把道觀建在遠離塵世的高山之巔,所謂天人合一。但無論寺院還是道觀,并沒有尋求建筑高度的震撼,而是與周邊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這為西山的自然秀色增加了人文的厚重和哲思的光芒。

  物換星移,滄桑變化,西山石窟群代表著文明的延續(xù)和傳承,代表著智慧的發(fā)散。

  人文自信的深度內(nèi)斂,有著永恒魅力。對此留余想,超然離俗塵,漫步西山,聽松濤陣陣,看綠影搖搖。這種恬淡而自由的心情,需要在西山反復尋找和耐心觀賞,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恬淡自然之美,從浩蕩典籍尋找精神力量的所在,尤其對那尊微笑著的佛首。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