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國家寶藏》三季節(jié)目,讓全國81件國寶出圈,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穿過悠悠時光,展現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結晶。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所有合作博物館的《國家寶藏》文物特展,即將亮相故宮文華殿。與之配合,央視推出《國家寶藏·展演季》系列節(jié)目,10月在綜藝頻道上線,以演藝形式講述文物故事。
11月13日晚,《國家寶藏·展演季》第四期“惟石能言”播出,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華彩“登臺”,再現古往今來的戲曲之魂。
戲俑能“演”也能“言”
科幻小說《三體》問過一個問題:信息保留時間最長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刻在石頭上。
石頭“開口”,捎來歷史深處的信息?!拔┦苎浴边x取了一組記錄古人勞動生活的石頭國寶,分別是彩繪散樂浮雕、制鹽畫像磚和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西郊董氏墓,現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一出場即“C”位。
戲俑共5件,平均高約20厘米,出土時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磚雕戲臺上。戲臺為單檐歇山頂,兩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臺面,簡潔精巧。5個戲俑均經彩繪,色彩絢麗,形象生動。
舞臺上,5個戲俑并列一排,從左至右分別為副凈、末泥、裝孤、引戲和副末五個角色。5個角色中,末泥為主演。這組戲俑,把我國戲曲史往前推進了500多年。
北宋滅亡后,金人擄其藝伎北上,散落于山西,與晉南樂舞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戲曲。人們以戲中各腳色人物,來演繹戲外真實人生,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行,腳色行當豐富多彩。
5個相對固定腳色,稱為“五花爨弄”。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便是根據當時流行的“五花爨弄”雕成的,生動再現當時的世俗生活和戲曲繁榮。
山西博物院的院長張元成表示,山西是中國戲曲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中國戲曲藝術故鄉(xiāng)”的美譽毫不夸張。全國300多個劇種,山西有54個,元曲四大家有三個是山西人。
兩個千年“寶貝”相遇
侯馬金代戲俑與文藝相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它是戲劇人的精神家園,從它們身上,我們戲劇找到了根兒?!眹揖﹦≡簩а菪烀乡?,聯合山西孝義皮影木偶劇團,為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創(chuàng)排了戲曲音樂短劇《戲夢樂園》。
“從前戲曲那么繁榮,受眾那么廣,喜歡到甚至還要讓戲俑陪在地下?,F在,怎樣才能回到當初戲曲昌盛的情景,讓戲劇得到一次青春的爆發(fā)?”戲俑站在戲曲的源頭,“觀望著我,我凝望著5位‘祖師爺’,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徐孟珂選擇搭建一個讓年輕人親近戲曲、喜歡戲曲的舞臺,從中感受到戲曲的唯美。
創(chuàng)演的短劇里,戲曲世界變成了國粹主題樂園,5個戲俑帶著孩子們進入奇妙的戲曲之旅,關二爺過山車、京劇臉譜摩天輪、靠旗做的城堡……《戲夢樂園》的構思,嫁接了現代創(chuàng)意,充滿了天真童趣,不僅讓文物和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更能“嗨”起來。
舞臺上,孝義木偶這項國家級“非遺”,與戲曲的對話,讓觀眾看到山西文化藝術的恒久魅力。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距今800多年,孝義木偶也是宋代傳入,兩個近千年“寶貝”攜手,帶來一場快樂好戲。
“活”起來的戲曲世界
5個戲俑木偶,造型、服裝、頭飾都非常精致。演員們以“人偶合一,上下傳神”的木偶戲技能,讓戲俑“活”了起來:穿越歲月,戲俑重回舞臺,變身如今戲曲行當的生旦凈丑,繼續(xù)演繹人生百態(tài)。
戲俑的創(chuàng)演故事,引來觀眾熱議。吳笑陽小朋友表示,“戲曲樂園”這樣的游樂場,新奇有趣,自己和短劇里的小哥哥姐姐一樣,看得特別開心。
“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惹笑??垂湃耍唇袢?,看古看今人看人?!倍虅±锏母?,觀眾紛紛點贊。有觀眾留言,山西古戲臺現存3000多座,每一個戲臺背后,都藏著一個精妙的戲曲世界,“知來處,明去處”,侯馬金代戲俑就像穿越者,帶來戲曲起源的秘密。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庇^眾秦楠表示,文物本身是會“說話”的,透露出所在時代的經濟文化信息,山西國寶再度被全國看到,展示了山西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