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南部臨汾博物館新近入藏一件銅蟠龍盤,疑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文物。文物專家表示,這件銅蟠龍盤在紋飾上與陶寺龍盤、河南偃師二里頭綠松石龍、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蟠龍盤一脈相承,為研究中華民族龍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從文物考古實(shí)證看,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龍的形象越來越親民化?!迸R汾博物館館長狄跟飛說。
據(jù)介紹,這件銅蟠龍盤是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或絳縣雎村西周墓地大型墓葬的隨葬品,由臨汾市公安部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xiàng)治理中追繳而來。龍盤頂部外徑31厘米,底部外徑20.5厘米,高12.5厘米,龍身部分為魚鱗紋,同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龍盤一脈相承,龍頭為方面獸首,同夏朝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龍首相近,外部紋飾為夔龍紋,屬晉國傳統(tǒng)紋飾。
青銅器考古經(jīng)驗(yàn)豐富的狄跟飛告訴記者,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蟠龍?zhí)毡P上,龍紋在盤的內(nèi)壁和盤心,呈蜷曲狀,頭在外圈,身向內(nèi)圈,尾在盤底中心,蛇軀、鱗身、方頭,豆?fàn)顖A目,張巨口,牙上下兩排,長舌外伸,發(fā)掘者認(rèn)為與鱷魚接近。夏朝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為巨頭、蜷尾,龍身起伏有致,色彩絢麗,龍身達(dá)64.5厘米之長。
狄跟飛說,到了商及西周時期,龍的形象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一種無比猙獰,最有名的是山西石樓縣桃花莊出土的商代晚期銅龍形觥,張開大嘴露出利齒,兩角高聳恐怖懾人,就是鱷魚的形象;一種十分溫順,比如商代晚期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蟠龍盤,其他殷墟墓葬中也有發(fā)現(xiàn)。而西周晚期河南陜縣虢國墓地隨葬銅蟠龍盤的龍頭在盤心,身軀向外蟠卷,是龍游于水中的情形,既親民又有美感。
春秋晚期山西省侯馬市晉都新田鑄銅作坊遺址出土的龍堪稱多姿多彩。饕餮紋已日漸減少,且向親民化發(fā)展,眼睛、爪牙、羽翼活靈活現(xiàn)。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上大量出現(xiàn)具象的龍飾紋,有81條“螭龍”相互纏繞的圖案,更多的是沒有爪牙而變化極多的小龍,即蟠螭紋。 “大到銅鼎、銅鐘,小到車馬飾件,這種龍飾幾乎在春秋晚期所有銅器上都有分布?!钡腋w說,同期的貴族墓葬和祭祀坑都出土過玉龍,形象十分可愛,這一時期的“龍”奠定了戰(zhàn)國、秦漢龍的形象基礎(chǔ)。